从上古时期的亚述泥板、古埃及的纸莎草卷、罗马时期的羊皮纸,到中世纪的册子本、近代的印刷品,知识载体的革新不断改变着人类的认知方式以及生活理念。如今,数字化浪潮的涌现,使得知识的存在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不仅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取知识,而且获取文化资源的公平性和文化服务的多样性也得到了彰显。“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声中应运而生。这项工程更好地推动了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推广了我国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平台建设成果,以技术手段整合了国家数字图书馆与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搭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从而使大江南北的读者得以享受到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
从新疆盆地到云贵高原,从东部沿海到内蒙古草原,尽管距离遥远,人们却可以及时享用同样的数字文化资源,这一切都归功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2011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决定于“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这项工程成为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之后,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时期启动的又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技术手段整合国家数字图书馆与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从而全面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为通道,为政府立法决策、教育科研、公民终身学习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2011年,我国东部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购书经费达31.25万元,而中、西部地区馆分别仅有5.95万元和7.02万元,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与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彻底改变公共图书馆间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作用。文化部对推广工程的工作高度重视,将三大惠民工程统筹推进。国家图书馆作为推广工程的具体实施单位,负责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统一规划,整体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范围广:铺设全国数字图书馆通道
如果把虚拟网比拟为一条条跑道,那么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就是通过这些宽广而平坦的跑道将数字资源送到各地读者的身边。也正因为国家图书馆铺就了这些虚拟的跑道,全国各地的数字资源才能实现共建、共享。推广工程的任务就是建设虚拟“跑道”,输送海量、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
目前,推广工程已经覆盖全国33个省级行政单位、374家公共图书馆,超过200万的持证读者可以通过虚拟网访问推广工程海量优秀数字资源,年服务读者近5000万人次。全国读者通过推广工程可以享受包括100余万册中外文图书、700余种中外文期刊、7万余个教学课件、1万余种图片、18万余件档案全文及3000余种讲座和地方戏等在内的优秀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服务效果日益凸显。同时,结合地区差异和民族特色,推广工程还专门为西藏推送包括5000余种电子书、200种电子期刊、2500分钟藏语视频、百余场讲座和展览及各类专业数据库在内的总量超过140TB的数字资源;为新疆推送1.3万余幅图片,2700余种视频,15个专业数据库,13种汉、蒙、维、哈、藏等少数民族语言期刊在内的总量近130TB的数字资源。截至2013年6月,推广工程共享的资源范围覆盖全国19个省约80家图书馆,共享资源总量达到2385TB。
为了提高资源服务效率,推广工程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全方位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打造“网络书香”工程宣传品牌。连续两年举办“网络书香过大年”新春活动,带动全国31个省区市近百家公共图书馆参加;举办“网络书香——全国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数字图书馆的关注。
借助强大的数字资源保障、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广工程将数字资源服务半径辐射到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构建起了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以省级数字图书馆为主要节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数字图书馆服务渐入人心。推广工程打造马背数字图书馆,使牧民可以通过移动数字图书馆听广播、看视频;在新疆塔里木油田建设戈壁数字图书馆,让大漠深处的读者通过互联网,借助计算机、手持阅读器等设备浏览图书、期刊、视频,查阅专业数据库;高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初具规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阵地拓展到了世界屋脊,广大藏民同胞可以亲身体验数字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推广工程也将陆续建设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图书馆,提供专门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专业强:基础设施与人才培养并重
云南省普洱市是个山川秀美的城市,然而其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却相对落后,服务器不足、数字存储空间不足、网络设备故障频发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数字资源的服务。推广工程实施以来,通过为市图书馆购置服务器等设备解决了硬件设施薄弱的问题。如今,普洱市图书馆利用这些设备已经着手开展本地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并面向公众开展服务。
根据推广工程的总体规划,工程经费总投入为7.53亿元,按照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原则,中央转移支付经费为3.52亿元,带动地方配套经费4.01亿元。目前,中央转移支付经费已投入2.96亿元,主要用于中部、西部地区各级图书馆硬件设备的采购。经费到位后,各地按照推广工程要求配置了相关设备,数字图书馆硬件实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
在硬件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研发了一批技术先进、应用便捷的软件系统,形成了数字资源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其内容涉及数字资源的生产创建、知识处理和长期保存以及面向用户的资源揭示等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国家图书馆选取各地需求最为迫切的8个系统平台作为推广工程必配或选配的软件,通过有效的共享机制,共享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以实现各级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互补,提高数字图书馆建设能力,从而整体提升全行业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水平,实现行业共赢。以统一用户管理系统为例,在全国各地部署完成后,将可以对各地读者进行统一管理,只要读者通过身份认证便可以享用数字图书馆开放的资源和服务,最终将建成由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心节点、省分中心节点和多级地方节点组成的全国数字图书馆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目前,各系统平台已完成了57馆次的部署。
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还推出了数图专题培训,强化全国人才保障。推广工程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其实施需要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家图书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面向各级公共图书馆分批开展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培训工作。通过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宏观管理培训以及各级馆员的业务培训、技术培训和服务培训,提升图书馆员的基础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迅速建立一支宏观管理能力、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工作团队,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在内蒙古,牧民使用移动设备享受数字图书馆服务
更贴心:真正陪伴在读者身边的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终极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数字化设备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任何知识。这种全时空服务也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愿景。推广工程一直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开展各具特色的针对性服务,打通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海量优秀数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推送到广大读者的眼前手边,并借助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设备积极进行服务拓展,力争让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无所不在。推广工程自实施以来,不断加大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力度,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通过模式创新、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等方式,建设覆盖全国、分级分布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全媒体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2年,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新风尚。推广工程借助国家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将实现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用户通过网络进行图书借阅、预约和到达通知等功能。近期,国家图书馆联合各地打造移动阅读平台,提供5万册中文电子图书,使尚未实现移动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优先占领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的新阵地。
电视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传播载体,国家图书馆利用电视这一传播渠道开通了数字电视图书馆的新型服务,读者可足不出户坐享数字知识服务。截至2013年6月底,数字电视图书馆发布视频资源累计超过700小时,图文数据超过4.7万条,月访问量达到30万次以上。数字电视图书馆还面向全国各地开展合作,福建、陕西等省馆和绍兴、常州等市馆的电视服务逐步开通。
推广工程的建设初衷是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果更广泛地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完善惠及全民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为此,推广工程致力于打造面向不同群体的特色服务平台。在为党政机关服务方面,打造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和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协作平台,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立法与决策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在学术科研服务方面,推出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协作网,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研究型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信息与知识服务。在军营服务方面,打造军营数字图书馆,加强军营网络文化建设,丰富士兵业余生活,锻造军队软实力。在残障人士服务方面,建设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为中国8300余万的残障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未来,推广工程还将继续打造跨网络、跨终端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最终实现使每个机构、每个家庭、每个公众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随时随地随身地享受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转自中国文化报)